保定  
A   安徽
合肥 芜湖 蚌埠 淮南 马鞍山 铜陵 安庆 黄山 滁州 阜阳 宿州 巢湖 六安 亳州 池州 宣城
B   北京
北京
C   重庆
重庆
F   福建
福州 厦门 莆田 三明 泉州 漳州 南平 龙岩 宁德
G   甘肃
嘉峪关 兰州 金昌 白银 天水 武威 张掖 平凉 酒泉 庆阳 定西 陇南 临夏 甘南
    广西
兴安 南宁 柳州 桂林 梧州 北海 防城港 钦州 贵港 玉林 百色 贺州 河池 来宾 崇左
    广东
广州 韶关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江门 湛江 茂名 肇庆 惠州 梅州 汕尾 河源 阳江 清远 东莞 中山 潮州 揭阳 云浮
    贵州
贵阳 六盘水 遵义 安顺 铜仁 黔西南 毕节 黔东南 黔南
H   河北
石家庄 唐山 秦皇岛 邯郸 邢台 保定 张家口 承德 沧州 廊坊 衡水 宜昌
    黑龙江
哈尔滨 齐齐哈尔 鸡西 鹤岗 双鸭山 大庆 伊春 佳木斯 七台河 牡丹江 黑河 绥化 大兴安岭
    河南
淮北 郑州 开封 洛阳 平顶山 安阳 鹤壁 新乡 焦作 濮阳 许昌 漯河 三门峡 南阳 商丘 信阳 周口 驻马店 永州
    湖北
武汉 黄石 十堰 襄阳 鄂州 荆门 孝感 荆州 黄冈 咸宁 随州 恩施 仙桃 潜江 天门 神农架
    湖南
长沙 株洲 湘潭 衡阳 邵阳 岳阳 常德 张家界 益阳 郴州 怀化 娄底 湘西
    海南
海口 三亚 五指山 琼海 儋州 文昌 万宁 东方 定安 屯昌 澄迈 临高 白沙 昌江 乐东 陵水 保亭 琼中
J   吉林
长春 吉林 四平 辽源 通化 白山 松原 白城 延边
    江苏
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港 淮安 盐城 扬州 镇江 宿迁
    江西
南昌 景德镇 萍乡 九江 新余 鹰潭 赣州 吉安 宜春 抚州 上饶
L   辽宁
沈阳 大连 鞍山 抚顺 本溪 丹东 锦州 营口 阜新 辽阳 盘锦 铁岭 朝阳 葫芦岛
N   内蒙古
呼和浩特 包头 乌海 赤峰 通辽 鄂尔多斯 呼伦贝尔 巴彦淖尔 乌兰察布 锡林郭勒
    宁夏
银川 石嘴山 吴忠 固原 中卫
Q   青海
西宁 海东 海北藏族 黄南 海南藏族 果洛 玉树 海西蒙古族藏族
S   上海
上海
    山西
太原 大同 阳泉 长治 晋城 朔州 晋中 运城 忻州 临汾 吕梁
    山东
泰州 济南 青岛 淄博 枣庄 东营 烟台 潍坊 济宁 泰安 威海 日照 莱芜 临沂 德州 聊城 滨州 菏泽
    四川
成都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德阳 绵阳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眉山 宜宾 广安 达州 雅安 巴中 资阳 阿坝州 甘孜 凉山
    陕西
西安 铜川 宝鸡 咸阳 渭南 延安 汉中 榆林 安康 商洛
T   天津
天津
X   西藏
拉萨 昌都 山南 日喀则 那曲 阿里 林芝地区
    新疆
乌鲁木齐 克拉玛依 吐鲁番 哈密 昌吉 博尔塔拉 巴音郭楞 阿克苏 克州 喀什 和田 伊犁哈萨克 塔城 阿勒泰 石河子 阿拉尔 图木舒克 五家渠
Y   云南
昆明 曲靖 玉溪 保山 昭通 丽江 普洱 临沧 楚雄 红河 文山 西双版纳 大理 德宏 怒江 迪庆
Z   浙江
杭州 宁波 温州 嘉兴 湖州 绍兴 金华 衢州 舟山 台州 丽水
135-6897-3662

塑托邦托盘租赁

全部

行业新闻

跨界新闻

托盘百科

政策法规

焦点

谁杀死了购物节?

作者:塑托邦 2023-07-05   阅读:165

618的起源要追溯到一个叫「月黑风高夜」的活动,也就是京东会在每年6月的店庆月,不定时推出数码产品秒杀活动。

到了2008年,这个秒杀活动被固定到了6月18日,于是就有了第一个电商购物节618。

算算看,距离现在已经有15年了。

第二年,当时刚刚有了独立域名的淘宝商城,也就是后来的天猫,在光棍节举行了一场大促,打出的口号是「全场五折」。这场大促只有27个商家参与,销售额也只有5000万元,但却打出后来了电商领域最响亮的名字「双11」。

电商造节的序幕就此开启。

我们可以看到,比起现在动不动就是满减凑单叠加复杂的玩法规则,当年的电商节可以说是淳朴又可爱,没别的,就是便宜,就是打折。

中国电商能够崛起,「低价」是最大的杀手锏。

我们要知道,在购物节诞生之时,中国的商业环境,和现在是截然不同的。

在那个「前互联网商业」时代,绝大多数的消费活动还发生在线下,买双鞋可能去专卖店,买电脑去电脑城,买服装和生活杂物就去服装小商品市场。这是绝大多数中国城市居民的常态。

而电商所做的,是把线下的商业行为搬到线上。

这也很正常,早年互联网所有的业务,几乎都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映射。电商也是如此。但消费者不会轻易改变线下购物的习惯,况且在当时,网购的门槛还是很高的。

且不说支付宝真正全民化普及,已经是余额宝爆火之后的事情了。可能年纪小一点的同学,都不太用网银这个东西了,也就是你在网上买东西的时候,需要插一个类似U盘一样的东西,才能把银行里的钱打到支付宝里。

而且网银几乎只支持IE浏览器,对我这么一个早年的Chrome用户来说,非常不友好。

另外,当年的物流也远没有如今这么发达,买完东西隔了一周才到货才是常态,更别提买到假货或者不想要了,有什么投诉渠道和七天无理由退货。

所以,电商在当时,完全没有便利可言,甚至连靠谱都谈不上。

除了能淘到一些不好买的商品,电商唯一的优势就是便宜。

便宜,是绝大多数人克服不便,学会网上购物最主要的动力。

所以对于平台来说,如果希望依靠购物节,在消费者那里刷出存在感,建立心智,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打折。而且是狠狠的打折,打到我妈那种宗师级砍价技巧才能砍出来的折扣。

但低价是要有人买单的,平台需要找一个有钱的金主爸爸来当冤大头。于是,品牌商家成为了那个真正出钱的人。

品牌想要的东西,自然是销量,尤其是靠着电商的渠道帮品牌去库存。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第一届双十一销售额第一的品牌是什么?是杰克琼斯。而此后几年,双十一的主角也一直是一批主打服装的淘品牌。

为什么双十一最早吃螃蟹的是服装品牌?

很简单,因为服装行业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毛利高,双十一打五折,这些大牌服饰都还有得赚,甚至你让它打到三折都有得赚。

第二个就是服装行业最怕高库存,库存高了,是可以拖死一家服装品牌的。

为什么衣服需要那么高的毛利,很多时候是为那些卖不出去的衣服支付对价。

因此,服装品牌是最不怕打折的,也是最需要双十一帮他们去库存的。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列出一个关于购物节的三角平衡理论。

在这个理论里,消费者想要低价,品牌商家想要更多销量,而平台想要用户心智和GMV(交易总额)。购物节早期,三方各取所需,形成了一个平衡。

这个早期的平衡阶段,大概是从2008年到2012年。

在购物节的助力下,电商行业开始起飞。

时间来到2012年之后。

这几年里,电商行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一波高速增长,而这一波增长,很大程度上仰赖于移动互联网一日千里的发展。

基建端,4G网络开始商用,中国快速进入4G时代。

硬件端,智能手机迅速普及,极大程度扩大了中国网民的基数。网民数量迅速增长到6亿级别。

软件层面,余额宝上线,靠着早期6个点以上的利率,推动了支付宝的用户增长和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微信支付上线,并靠着接入滴滴打车和在次年春节靠着抢红包迅速普及。

可以说,这个年代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奔腾年代,随着PC互联网的流量不断向手机端,越来越多属于线下的,属于PC的消费力涌向移动电商。

2011年,双十一的总销售额还只有33亿,而到了2014年已经暴增到571亿,

而在这个奔腾年代,改变也在悄悄酝酿着。

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电商玩家的洗牌。

如果你观察一下,从2012年到2022年,历年双11期间,几个主要品类销量最好的品牌,发生了一些改变。

美妆品类里,2012年到2014年,销量冠军分别是御泥坊和两连冠的阿芙,都是淘品牌。而2015年之后,国货大牌百雀羚连续三年制霸美妆。2018年之后,销冠都被兰蔻、欧莱雅和雅诗兰黛瓜分了。

而在女装品类里,2012到2014年,女装前三几乎都被茵曼、韩都衣舍、阿卡和裂帛四个淘品牌瓜分了,而2015年之后,优衣库实现了一波六连冠,而veromoda 波司登和ONLY这样的快时尚也迅速挤占榜单,淘品牌很快就不见踪影了。

总体而言,2014年是个节点,此前电商平台原生的淘品牌被无限看好。但2014年之后,随着电商在中国消费社会里存在感越来越强,本土大牌和国际大牌快速入局,收割流量红利,而淘品牌迅速被边缘化。

这个故事,后来在新消费时代,在抖音和小红书那里,又被重新演绎了一遍。当然这是后话了。

这里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提到的三角平衡理论。

在2012年到2014年这个阶段,消费者、平台和品牌这个三角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平衡了,一个迹象就是品牌商家开始采用先涨价后降价的套路。

为什么会先涨价后降价?实际上,随着越来越多商家开始做电商,品类越来越丰富。但很多品类的毛利没有服装美妆那么高,如果你只有五个点十个点的利润率,平台搞购物节,要你打五折,就是要你赔本卖货,你怎么办?那肯定是先涨价后降价。

但是对商家来说,也没有不参加购物节的选项。

这个很好理解,电商平台搞了个活动,邀请大家共襄盛举,你品牌不给面子,是不是以后不想在我这个平台上混了?

况且购物节不仅是一个卖货的节日,也是品牌做营销,拉曝光的节点。哪怕没啥利润,哪怕厚着脸皮搞先涨价后降价,品牌能刷到一波存在感,也不亏。

所以到这个阶段,可以明显看出,在三角平衡中,平台面对品牌商家已经呈现出了一定的强势。

购物节的第三个时期,我认为是2015年到2018年。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几件很有标志性的事件。

首先,2015年,京东举报天猫胁迫商家在双11期间「二选一」,也就是如果参加天猫双11,就不能参加其他平台的活动,否则会在流量和资源位等方面进行处罚。此后,「二选一」成了各大平台之间公关战的重要话题。

然后是2017年,京东第一次把双11的GMV统计成11天的总量。本来只开一天的购物节,战线越拉越长,直到现在,购物节动不动就是一搞一个月。

另一件事,是2018年,淘宝在购物节推出了「全民盖楼」「理想列车」「全民开喵铺」这些游戏玩法。平台的折扣玩法越来越复杂。

这三个事件都指向一个结果,购物节的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卷,而消费者和品牌商家在三角平衡中,正在变得越来越弱势。

这里又要提到一个古早互联网名词,叫做「无限货架理论」。

这个理论是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著作《长尾理论》当中提出的,意思是线下商超受到物理空间限制,不能上架所有的商品,但电商平台不受这个限制,可以无限上架所有物品。

关于《长尾理论》还有他另一本书《免费:商业的未来》,以后我会专门出两期内容聊一聊,这期就简单说一下。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这个理论是广受认可的,电商的确让大量消费者能找到线下找不到的商品,发现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增量逐渐见顶,大家发现,无限货架并不存在。因为商品可以是无穷无尽的,但用户找商品的时间是有限的,手机屏幕里能展示的商品数量是有限的,电商平台的推荐位也是有限的。最核心的是,互联网用户是有限的。

无论是罗振宇的「国民总时间」概念,还是王兴的「互联网下半场」,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也就是互联网行业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增长放慢后,电商之间必然要面临内卷式的竞争。

尽管淘宝做了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后来电商普遍开始用信息流,和内容平台合作增长用户使用时间,但这都只是提升展示效率,做大货架的方法,无限货架理论到这个阶段已经失效。

此时,电商平台的增量利益,越来越多地会来自消费者和商家的让步。

商家的让步,从「二选一」就能体现出来,必须放弃一部分的消费者,来迎合平台之间竞争的需要。此外,购物节时长拉长,也要求商家在更长的时间里进行让利。某种程度上来说,商家越来越成为了平台之间竞争的子弹和耗材。

而消费者的让步,体现在各种满减规则越来越复杂,门槛越来越高,而消费者实际的获益越来越少。另外,随着各种盖楼游戏的玩法越来越多,平台从消费者身上要的也不再只是销售额,也包括更多的使用时长,更高的活跃度,以及各种社交人际关系。

因此,从2015年到2018年,购物节进入了一个内卷的时代。

但一些变化,也在这个时代开始酝酿。

2016年,淘宝率先看到了直播电商的前景,开启了淘宝直播。

同年,拼多多横空出世,快手成功破圈。在当时,这两款产品被认为是以「下沉市场」为主要客群,因此商业上的影响力被很大程度低估了。

不得不提,也就是这一年,一款叫做抖音的产品低调上线了。

而到了2018年,新玩家们开始爆发。

拼多多活跃度超越京东,成为中国电商的新一极,并且在美股成功上市。快手则是在这一年的双11举办了「快手卖货王」活动,靠着直播带货高调进军电商市场。而这一年,抖音完成了破圈,成为了整个互联网行业最为瞩目的现象级产品。

电商江湖的格局即将迎来反转。

反转的头炮,是拼多多打响的。

2019年的618,拼多多第一次祭出了「百亿补贴」,针对全网热度最高的10000款商品进行直接让利补贴,实际折扣在15%-50%之间。

选在这个节点,无疑是对占据618心智的京东的一次背刺。

但这还没完,在618结束后,拼多多将百亿补贴当成了常态化的活动延续了下来。

百亿补贴的常态化,对于习惯了以购物节为主战场的天猫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来说,无异于掀桌子的行为。过去,一年顶多就几个或者十几个购物节,但有了百亿补贴之后,相当于天天都是购物节。

面对来势汹汹的拼多多,摆在老玩家面前的选择,只有迅速跟进。

2019年双11上,京东宣布启动「百亿补贴」活动,随后的12月初,阿里聚划算宣布推出常态化的「百亿补贴」项目。

当双11和618的大战变成了百亿补贴之间的比拼,购物节的存在一下子变得可有可无了。

另一个反转点,则是淘宝自己埋下的。

2019年,淘宝直播爆发,李佳琦为代表的带货主播们相继出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

关于直播带货,我之前就说过,李佳琦们的本质,就是「人形聚划算」。

而且这些「人形聚划算」们可不像购物节一样,一年才来那么几次。劳模一样的主播们可以天天直播,每天播七八个甚至十来个小时。

哪些过去只有在双11享受到的骨折价,在头部主播的直播间里,只要你愿意蹲守,愿意抢购,每天都能享受到。还附带各种赠品。

而押注直播带货业务的,不只是淘宝,还有快手,以及后来靠着罗永浩直播间高调入局的抖音。

百亿补贴和直播带货的大战,从2019年打到2023年。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无不是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

而战火越烧越旺的另一面,是购物节的落寞。

即使平台们不断试图延长购物节的周期,从11天到一个月再到购物季。从女神节,年货节,好物节到超级品牌日,名目也花样翻新,但也无法拯救购物节从全网狂欢到逐渐暗淡。

2022年,双11不再公布成交金额。像在宣告购物节黄金时代的远去。

上一篇:达利食品启动港股退市转战A股?

下一篇:美团离破产只有六个月?